由于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,地震、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發(fā),所以日本家庭普遍都有“囤貨”的習慣,以作為面臨天災人禍時的應急儲備。也因此,日本人都有較完善的應急儲備清單及儲備方法。此次不斷擴大的新冠肺炎疫情,也讓很多國人感受到了去超市“搶貨的痛”,并認識到在家儲備一些應急的食物和水非常重要。那么,我們就來看看日本人是怎樣進行“囤貨”的,作為我們之后進行應急儲備的參考。
作為應急儲備,都有哪些食物和水是必須準備的呢?
答案肯定是可長期保存的應急食品,如魚罐頭、午餐肉、杯面、蒸煮食品等。一般來說,應急食品的儲備量至少應該夠全家人3天的口糧,當然也沒有必要一次性儲存太多,過量的話有可能造成庫存積壓,以致造成浪費食物的情況,很多人家往往都是最開始采購的時候囤了一大堆,等到需要食用時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已經(jīng)過期了。另外,食品儲備不一定選擇價格多高的食物,主要是為了應急,保質(zhì)期長、便于保存且平時也可以吃的食物應該是首選。而這些儲備的食物,也不能因為價格便宜就可以忽視,還需要留意保質(zhì)期限,常常更新。除了儲備食物以外,飲用瓶裝水也應多儲備一些,超市里很容易買到的大瓶礦泉水等也可以多存一些,因為在緊急情況下,很有可能出現(xiàn)停水停電的情況。
由于儲備的食物較多時,有可能因為東西都堆放在一起比較混亂,造成重復采購或食品過期等情況,所以日本人還總結出了“循環(huán)滾動儲備法”,這個辦法簡單且實用。
日本人的收納能力是世界公認的,應急儲備當然也少不了運用收納大法。一般儲備的食物會分門別類的放在一起,比如泡面和泡面放一起,罐頭類食品放在一起等,同時可以貼上便簽注明食物內(nèi)容或保存期限等。對此,收納達人建議使用文件盒代替儲物箱,因為文件盒的尺寸大小更便于分類保存,而且隨便在無印良品、百元店等地方就可以買到。然后將食品按照保存期限、順序排列、分類存放,后續(xù)也可以隨時“出貨、補貨”。比如泡面等在平時也是可以吃的,吃完了記得補充新的就可以了。在“出貨”時本著離保質(zhì)期近的先出的原則,這樣就會有效循環(huán)利用起來,既能滿足平時的消耗,又能保證應對不時之需,還不至于造成浪費。
對于沒經(jīng)歷過災情的人來說,最開始準備這些應急物品可能有點難度,儲備期間忘了有這回事也有可能,不過掌握了“循環(huán)滾動儲備法”后等慢慢習慣就好了?,F(xiàn)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形勢嚴峻,像日本人一樣提高應急意識、提前做好應急準備是不是很有必要?